【立德树人馨满园10】扶贫路上,见证山村换新颜
——专访学院2019年度优秀员工、扶贫工作先进个人、驻村工作人员马浩
日期:2020-05-22  发布人:邓颖颖    来源:  浏览量:2038 打印本文

    木里县三桷垭乡三家铺子村,是一个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的村子,距县城90多公里,海拔将近2300米,村民大部分为藏族。2018年,通信与信息工程系辅导员马浩作为学院扶贫工作干部,被派往三家铺子村驻村扶贫。


    两年多来,在这个远离都市的小乡村,马浩坚守在扶贫岗位上,亲眼见证着这个曾经贫瘠的山村焕然一新;见证着曾经被贫穷羁绊的乡民,终于走上了致富的道路。而今,悄然锐变的乡村,一张张洋溢着幸福的村民笑脸,都带给他无尽的欣慰和欢喜。

扶贫路上充满艰辛,也写满感动。这一路走来,马浩说,他见证的不仅仅是山村的巨变与自己的成长,更为自己亲自参与到这场中国伟大的扶贫工作中而倍感自豪。


因为感恩,奔赴千里之外的“扶贫战场”


    2018年的寒假对于电子科大成都学院的辅导员马浩来说,显得格外不同。因为这一年的1月份,他看到了学院选派扶贫干部前往木里县参加扶贫工作的文件。木里县是远在成都千里之外的边远之地,而扶贫的三桷垭乡三家铺子村更是一个离县城近百公里远的极其封闭的自然村落。面对如此辛苦的生活与工作环境,马浩第一时间站出来,主动请缨前往木里三桷垭乡三家铺子村开展扶贫工作。




    对于主动请缨的初衷,马浩说更多是感恩与回馈社会。


  “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时候,我所在的家乡遭受了巨大破坏,但地震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家乡的建设在短短几年后完成,全新的北川屹立在永昌镇,5A级旅游城市是我从未想过的,这是来自社会的帮助,来自党的扶持。”因此,当马浩看到学院在选派扶贫干部时,他第一时间主动报名参与。而且,木里县工作了4个月以后,马浩遇到了来自家乡的北川扶贫干部“同样是因为扶贫,我们北川人走到了一起,相遇在木里,报答曾经帮助我们的社会,实现我们的价值。”马浩说。


    虽然对三桷垭乡三家铺子村的封闭性有心理准备,但当他真正进入三家铺子村时,还是为当地落后的交通和封闭的环境所震撼。


    马浩介绍,他刚到扶贫村的时候,他们居住的村支部没有通电,驻村小组在生活方面存在极大的问题;村上离最近的小卖部需要坐车经过隧道20分钟左右,摩托车时间更长;村上固定的医疗机构,到乡上需坐船转车或坐车均需将近2小时,如遇急性疾病或突发情况将面临可怕的后果;通信状况较差,勉强维持电话,电信信号较好,移动信号时有时无;而且扶贫村的交通工具主要是摩托车,安全系数较低,交通问题很严重并且交通费用昂贵。




    马浩在采访时提到,在2019年6月的一次扶贫大排查工作中,工作队里的两辆摩托车发生了车祸。


    “当时我便在其中一辆摩托车上,左边是悬崖,右边是峭壁。我所乘坐的摩托撞到了护栏上,由于及时调整了方向所幸没事,可是另一辆摩托车在路上直接撞倒,在地面上摩擦前行几米,车上的人也受了伤。现在回想起来仍心有余悸,如果没了护栏,那我们肯定没有生还几率。


    但即便是工作环境如此艰苦,马浩还是没有任何抱怨和退缩。他常用一句座右铭始终鞭策自己:“竭己之所能,成己之所及”。


    实际上,在驻村扶贫的两年时间里,他虽然经历了人生中最艰苦的时光,但因一颗感恩之心,因为一个回馈社会的愿望,他坚持了下来,不仅融入了扶贫村,还凭借着“适应能力强”、“工作能力优秀”、“吃苦耐劳”等优点得到当地村两委以及乡镇相关负责人的一致好评,也多次被评为学院扶贫工作先进个人。


    “我想尽我的能力去改变他们的生活。回报社会,实现价值,我一个人的力量虽小,但是我真心付出过。扶贫攻坚中,只有砥砺前行,凝心聚力,才能更快更好更全面的实现脱贫攻坚。”马浩说。


真心做事,用心融入,将村民当成“家人”


    近年来,省上针对彝区、藏区深度贫困县内生造血能力不足的实际,给予更加集中的支持。在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下,构建起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在木里县,贫困村“五个一”驻村帮扶队伍坚持扎根基层,与贫困群众一块苦一块干。





    作为一名驻村干部,马浩深知要做好扶贫工作,就必须先融入三家铺子村这个“大家庭”,将村民当成自己的家人,才能取得他们的信任,让扶贫工作顺利高效地开展下去。


    而尽心尽力的工作是取得村民信任的第一步。实际上,马浩刚到三家铺子村的时候,就开始将全部心力投入到扶贫事业中。每月,马浩都会按时完成入户工作,走进建卡户,搜集问题,解决问题,制作问题台账,寻求帮扶;按时完善贫困户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痕迹管理收入台账,全面了解结构,分析致贫因素。在他的努力下,他对整个扶贫村的联系走访达到了全覆盖,并认真做好了建卡户需求台账,真正做到了解民情,融入村民。


    但整个融入过程,马浩却付出了诸多艰辛。




   “刚到扶贫村的时候,村部网络信号不好,有时我为了收一个文件需要走到山上最接近对面乡的地方;为了打电话时信号更好,在大风呼啸的夜晚冷得瑟瑟发抖;我们驻村工作队时常在外,步行成了最主要的交通方式,尽管山路崎岖,尽管漫天黄土,我们仍要做到每月看望建卡户两次......”


    为了让自己真正融入村民之中,马浩和村民打成一片,村民吃什么,他就吃什么。有一次,他吃了一颗村民给的马蜂蛹,因此过敏三个月,至今仍有痕迹。他还从一个不曾进出厨房的人变成了一个人人称赞的炊事员,常常去村民家中帮助做饭..... 


    马浩说,所有的困难在看到村民生活的艰苦后烟消云散,当他看到当地人民因为脱贫攻坚而改变的时候,心里的动力也就足了。


“造血”扶贫,不让一户贫困户“掉队”


    自驻村扶贫以来,马浩积极联系学院,将开展工作中的难题和村级发展中的瓶颈反馈给学院,寻求进一步的帮助,到目前为止,联系学院向扶贫村捐赠资金228000元,捐赠物资价值79635元,极大改善了扶贫村的面貌和村民生活。


    同时,马浩也清晰的知道“输血”式的扶贫不能真正让村民富起来。因此,马浩在驻村扶贫期间,还积极帮助村民实现自我“造血”式扶贫。




    近年来,马浩所在的扶贫乡镇在交通上的投入十分巨大,通乡路、通村路均已实现全面覆盖。道路的畅通改变了当地的风貌,家家户户忙于房屋的重建、异地搬迁。然而路程的遥远导致了造价的高昂,本地与外面的东西互通不足。每年盛产的经济作物花椒、核桃均卖不到合适的价格;无公害的猪肉、羊肉、牛肉无法销售。


    为此,马浩与驻村工作队前往成都白家菜市场,针对木里藏族自治县的产业发展情况作了深入的市场调查,并与白家菜市场洽谈农副产品外销方案。商家对木里县现有的特色畜牧业及部分特色产物,特别是对木里藏香猪颇感兴趣,表示愿意进入木里县与县政府进一步洽谈农副产品外销方案。2018年10月,马浩主动联系外界商家,寻找物资捐赠,根据当地产业情况,策划了一次产品推广活动,将村民的蜂蜜收集起来,通过驻村工作队进行销售。此外,还针对三桷垭乡的各种情况,开辟网络市场,集中开发集体经济体系,带领群众致富。





    “2018年的我用了一年来适应扶贫村的生活和融入村民,2019年在多方的努力下终于使我对三家铺子村未来的规划和发展有了雏形,相信在今后,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三家铺子村都会越来越好。而我们所做的工作不能只是在这两年带领大家脱贫,或者寻求资助帮扶,那只是杯水车薪。我们真的应该做的是雪中送炭,带领大家走向奔小康的道路,并且不能让一户人掉队。不仅在脱贫攻坚期间他们能脱贫,同时也要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奔小康。”马浩说。


    雨后的原野靠林木青翠去点缀,深邃的睛空靠繁星闪烁去填补,而一个人则应靠一种信念、一种精神来给力自己的人生。


    对于马浩来说,两年的扶贫经历,看似很长实则很快,收获到的东西也不是能一笔带过的,相信这会成为他人生中宝贵的时光。


    “现在,我牵挂着村民,我也被更多人牵挂着。我从来不后悔自己的选择,不仅如此,我越来越确信我的选择是正确的。驻村扶贫以来,我受到的关心来自学院,来自乡村各级领导,来自村民们,心生惬意,无时无刻都倍感温暖。或许我们不经意的一件小事却成为村民们感谢的源头,我只是站在一线,背后确是学院和各级领导的支持马浩说

    由于村民的信任,我和他们越走越近,越走越亲。”采访结束时,马浩如是说。

(党委宣传部 曹忠)

 

核发:邓颖颖 点击数:2038 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