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成先锋05】让党旗飘扬在扶贫山村的每一个角落
——记四川省扶贫工作先进个人、学校2020年优秀党员、工学院辅导员马浩
日期:2020-10-15  发布人:邓颖颖    来源:  浏览量:2095 打印本文

    2018年的寒假对于马浩来说,显得格外不同。因为这一年的1月份,他看到了学选派扶贫干部前往木里县参加扶贫工作的文件。当时,木里县是远在成都千里之外的边远之地,而扶贫的三桷垭乡三家铺子村更是一个离县城近百公里远的极其封闭的自然村落。面对如此辛苦的生活与工作环境,马浩第一时间站出来,主动请缨前往木里三桷垭乡三家铺子村开展扶贫工作。


    参加扶贫工作以来,马浩扎根扶贫山村,严格按照驻村工作队工作准则开展日常党建和驻村工作,除了负责驻村工作队日常生活安排、信息编辑、资料撰写以及搜集民意情况、解决问题等基础工作外,马浩还先后帮助村委开展农民夜校55期,培养了2名村两委会干部、村致富带头人1名。同时,利用学校各种资源搭建平台,以物资捐赠、项目引进、以购代捐、搭建特色农产品网络销售渠道等多种形式,扎实推进了当地扶贫工作的开展,积极参与到木里县脱贫攻坚奔小康的进程中。


    2020年7月,马浩被四川省委省政府表扬为扶贫工作先进个人,并同时被学校表彰为2020年度优秀党员,这位来自北川的四川小伙,用感恩之心和出色的工作业绩诠释了一名党员扶贫干部的初心和使命。


怀着一颗回馈社会的初心,选择驻村扶贫

   “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时候,我所在的家乡遭受了巨大破坏,但地震后的一呼百应,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家乡的建设在短短几年后完成,全新的北川屹立在永昌镇,5A级旅游城市是我从未想过的,这是来自社会的帮助,来自党的扶持。因而,当看到学校发布了选派木里驻村干部的消息后,我就第一时间主动报名参与


 


    据马浩说,在木里县工作了4个月以后,再次遇到了来自家乡的北川人民。“同样是因为扶贫,我们北川人走到了一起,相遇在木里,践行了我们报答社会的初心,实现我们的价值。


    虽然对三桷垭乡三家铺子村的封闭性有心理准备,但当马浩真正进入三家铺子村时,还是为当地落后的交通和封闭的环境所震撼。

马浩介绍,他刚到扶贫村的时候,居住的村支部没有通电,驻村小组在生活方面存在极大的问题;村上离最近的小卖部需要坐车经过隧道20分钟左右,摩托车时间更长;村上固定的医疗机构,到乡上需坐船转车或坐车均需将近2小时,如遇急性疾病或突发情况将面临可怕的后果;通信状况较差,勉强维持电话,电信信号较好,移动信号时有时无;而且扶贫村的交通工具主要是摩托车,安全系数较低,交通问题很严重并且交通费用昂贵。


 


    “2019年6月的一次扶贫大排查工作中,我们工作队里的两辆摩托车发生了车祸。当时我便在其中一辆摩托车上,左边是悬崖,右边是峭壁。我所乘坐的摩托因为撞到了护栏上及时调整了方向所幸没事,可是另一辆摩托车在路上直接撞倒,在地面上摩擦前行几米,车上的人也受了一点皮外伤。现在回想起来仍心有余悸,如果没了护栏,那我们肯定没有生还几率。马浩回忆起工作中的艰险,仍心有余悸。


    但即便是工作环境如此艰苦,马浩还是没有任何抱怨和退缩。他常用一句座右铭始终鞭策自己:党员就要冲锋在前,就要竭己之所能,成己之所及


冲锋在前,和群众打成一片


    在驻村期间,作为一名党员,马浩切实做到了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冲锋在前。


    扶贫工作没有大小之分,驻村干部往往要身兼多职。扶贫两年多来,马浩会出现在扶贫工作的任何岗位上,化身成为多个岗位的工作人员,是统计员、文员、民政员、宣传员、后勤人员、护林员、农技员、甚至是炊事员……


 


   “作为党员,冲在扶贫第一线,我责无旁贷。有时候,村部网络信号不好,为了收一个文件,要走到山上最高的地方;驻村工作队时常在外,步行成了最主要的交通方式;我从一个不曾进出厨房的人变成了一个人人称赞的炊事员……”


    近年来,四川省针对彝区、藏区深度贫困县内生造血能力不足的实际,给予更加集中的支持。在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下,构建起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在木里县,贫困村“五个一”驻村帮扶队伍坚持扎根基层,与贫困群众一块苦一块干。


    作为一名驻村党员干部,马浩深知要做好扶贫工作,就必须先融入三家铺子村这个“大家庭”,和群众真正打成一片,才能取得他们的信任,让扶贫工作顺利高效地开展下去。


    但在和群众真正打成一片的过程中,马浩却付出了诸多艰辛。


   “刚到扶贫村的时候,为了打电话回家里,在大风呼啸的夜晚瑟瑟发抖;我们驻村工作队时常在外,步行成了最主要的交通方式,尽管山路崎岖,尽管漫天黄土,我们仍要做到每月看望建卡户两次......”而且,为了让自己真正融入村民之中,和村民打成一片,他吃了一颗村民给的马蜂蛹,因此过敏三个月,至今仍有痕迹。他还从一个不曾进出厨房的人变成了一个人人称赞的炊事员,并时常帮助村民......


 


    马浩说,所有的困难在看到村民生活的艰苦后烟消云散,当他看到当地人民因为脱贫攻坚而改变的时候,心里的动力也就足了。


    实际上,在驻村扶贫的两年时间里,他虽然经历了人生中最艰苦的时光,但因一颗感恩之心,因为一个回馈社会的愿望,他坚持了下来,不仅融入了扶贫村,还凭借着“适应能力强”、“工作能力优秀”、“吃苦耐劳”等优点得到当地村两委以及乡镇相关负责人的一致好评,真正做到了和群众打成一片。

“造血”扶贫,真正让村民富起来


   “作为一名党员,我想尽我的能力去改变他们的生活。我一个人的力量虽小,但我真心付出过。扶贫攻坚中,只有‘造血扶贫’,才能更快更好更全面的实现脱贫攻坚。”马浩说。


    自驻村扶贫以来,马浩一边联系学,将开展工作中的难题和村级发展中的瓶颈反馈给学,寻求进一步的帮助。同时,马浩也清晰的知道“输血”式的扶贫不能真正让村民富起来。因此,马浩在驻村扶贫期间,还积极帮助村民实现自我“造血”式扶贫。


 


    近年来,在马浩的积极协助下,学校对口帮扶的各项特色扶贫活动有序开展。仅2019年就完成三家铺子村产业帮扶项目3个,帮扶三家铺子开展村魔芋种植产业提供化肥农药资金1.8万元。学校还多次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班”,并根据当地需求,派专职教师和专业人员,对木里县内中小学已建成校园网、班班通、录播教室、电脑教室的现教管理人员开展使用、管理、维护的培训。学校还积极推进帮扶县民生及社会事业工程,通过教职工、食堂、商家多渠道进行“以购代捐”活动,并积极搭建销售平台,帮助木里县优质农产品外销。此外,学校还计划重点开展县级产业推进研讨、县域文创产业开发、村级支部组织建设、农产品包装设计及营销推广、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乡村旅游探索等定点项目。

 

  “我想在离开之前建立一个三家铺子的农业发展公司,帮助村民建立一个集体产业,将本地的好东西推出去,同时也对乡村下一步发展振兴奠定基础,增加村民的收入。还有一些今年的计划也要逐渐落在日程表上,再到每个农户家里走一次,问问他们现在生活的变化……”在马浩的言语中,没有即将完成工作回家的喜悦,更多的是对这片土地的依依不舍。

(党委宣传部 曹忠)

 

核发:邓颖颖 点击数:2095 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