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初心,建新功02】潜心教学科研,用心教书育人
——专访学校2021-2022学年度先进个人、工学院智能制造工程系系主任王旭
日期:2023-04-27  发布人:王宵   作者:党委宣传部 马巧路  来源:  浏览量:1374 打印本文



王旭,男,教授、研究生导师,四川省教育厅职业教育培训专家,学校工学院智能制造工程系系主任、应用电子技术研究所负责人、机电一体化及智能产品研发实验室负责人,新加坡理工学院国际CDIO资深培训导师、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学报编委。


近年来,王旭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水电能源科学》、《机械设计与制造》、《实验技术与管理》等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7篇,在各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王旭还获得发明专利8项,获得四川省民办高校2021年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四川省民办教育优秀论文一等奖,以及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等诸多教学教研成果及奖项。此外,王旭所带领的学生团队多次在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重要赛事上,取得傲人成绩。


深耕教学,心怀教育初心


王旭出生在一个教师家庭,外公是中学语文教师,母亲是小学数学教师。虽然王旭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企业任职,但其实他的内心,一直渴望能成为一名老师。2012年王旭向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投送了简历,最终通过层层筛选,进入学校任教。




在王旭看来,当教师和在企业上班有着非常大的不同,“当老师就是和学生打交道,当每一届学生毕业后,回来告诉我自己成功读研或者找到了好工作,我就很有成就感。”正是这份成就感,让王旭在学校一干就是10年。


不过,王旭其实个性上很腼腆内向,“刚开始授课的时候,我还是很不好意思,下了课学生过来问我,说你是新老师吗?感觉你很紧张啊。”王旭笑着回忆。


为了讲好课,王旭最开始会写逐字稿,不仅会在家里反复试讲,甚至还去学校的图书馆附近试讲,即使他对所教的课程已经烂熟于心,王旭依然会写逐字稿,认真备课。


当疫情发生学校开展线上教学,因为线上授课和线下授课有着许多不同特点,为了确保在线课程的备课质量,使网络平台教学达到与课堂教学目标一致的效果,王旭面对新的教学平台和教学方式,主动挖掘网络教学平台特点,积极探索有效的线上教学模式,重新设计教案,全力保障疫情线上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哪怕只是一个看似简单的上课开场白,他都设计了签到、课程引入、投票互动等多种网络教学方式,让线上授课同样能够达到线下的效果,并得到学生们的广泛认可和喜爱。




王旭说:“小时候,经常看到母亲一个人备课到深夜,这样的情景伴随我的童年和少年时光,也使我认识到,教书育人需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而且备好课是上好一堂优质高效课的关键所在。”延续三代的“教师世家”,也培养了王旭对于教育的热爱,对教学的严格要求。


躬身科研,推进高质量创新


在科研方面,王旭的成绩同样令人瞩目。仅2021年底到2022年初,不到2个月的时间里,王旭所带领的研发团队就获得了3项发明专利。


同样是在2021年期间,王旭团队研发的一种温室大棚移动监控机器人以及大棚检测系统、一种水下移动装置以及鱼塘水环境监测机器人、一种设施农业用清洁机器人以及一种温室清洁机器四个发明专利,从申报到授权,均不到1年的周期,远低于国内发明专利平均3年的授权周期。可以说,王旭团队不仅研发成果多,由于原创性高,专利申报成功的时间也很短。




但想要维持高质量高产出,在王旭看来,最重要的是要善于发现创新点。因此,他紧盯科技前沿,翻阅专业资料,躬身科研,从生活小事中挖掘科技需求。


从王旭团队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到非常有趣的一点,那就是研究内容大部分都聚焦于智慧农业。


谈及为什么会更关注于智慧农业,王旭说,在进行科技项目研讨时,发现智慧农业的前景最大,最值得深入探讨,“国家鼓励乡村振兴、智慧农业,我们做科研的,就应该去把理论变为实践。”简单的一句话,却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农业科技创新要着力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农业科技工作要突出应用导向,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真正落实到了实处。王旭希望,通过自己和团队的努力,可以加快实现我国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如今,王旭和他的团队放慢了科研的脚步,更加聚焦于如何加深科研成果的深度和质量,他和团队经常进行跨专业、跨行业学习,将理论与实践进行跨学科有机融合,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创新。


育人为本,勇担育人使命


2018年,王旭作为首批入库专家,入选“四川省省级教师、校长培训”专家库,承担教师教育教学、教师培训等教育领域内的各项任务,在教师教育工作中发挥引领、示范、辐射作用,做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者、组织者,并积极参与各级各类培训项目的机构遴选、方案评审、培训指导、质量监控、绩效评估等相关工作。


但其实,关于育人,王旭一直在自我反思和成长的路上。




刚来到学校任教的时候,王旭很关注上课时讲得怎么样,大部分的精力也集中在写专利和发论文上,当开学生座谈会的时候,学生多次提到觉得有点枯燥,于是他开始关注学生学得怎么样。


   “2017年到2019年,我和学院5位老师一起参加了淡马锡国际基金会-新加坡理工学院国际CDIO教师培训项目,我才对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原来,以学生为中心,并不只是讲课的技巧,让学生多做一点,牵涉到关注学生的心理,还有上课前的整个设计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通过这次培训,我才真正彻底改变了。”


也是在这样的变化后,王旭的教学成果开始陆续出现。他也才能在疫情线上授课时,以自己拥有丰富的CDIO教学和教改经验为基础,借鉴采用了以成果为导向的教学方案,围绕学生学习成果输出要求,对知识层级进行分类,再结合在线课堂平台开展活动。


    同时,他也更看重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如何引导学生面对专业问题去积极思考、如何启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这些才会让学生终身受益。”为此,王旭会举办“知识创新讲座”,帮助学生梳理创新思路并建立实用模式,从而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也会在和学生共同开发项目的时候,亦师亦友,和学生平等对话。




现在,王旭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又和他的团队一起,对学生进行访谈和深度跟踪调研,希望可以在这些持续研究当中,挖掘学生深度需求,并积极探寻其中的解决方法,从而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开辟新的途径。


于教于研,王旭始终坚持心之所向,着眼“国之大者”。他潜心施教,用专业知识厚植爱国情怀;辛勤钻研,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党委宣传部 马巧路

核发:王宵 点击数:1374 收藏本页